扫码手机阅读

穿回古代,带着全家发家致富

作者:清芷是只猫 | 分类:古言 | 字数:25.1万

第104章 新犁具

书名:穿回古代,带着全家发家致富 作者:清芷是只猫 字数:2107 更新时间:2025-01-26 02:06:32

唐裕是不怎么懂这个的,但再怎么不懂,还是能明显的看出了这农具与他之前见过的农具有很多区别。

唐裕好奇的上前摸了摸,“看样子倒是和我之前见到的差不多,但这儿怎么是曲的,好短了许多……”

大头在一旁看得着急,于是就鼓动他,“大人,你自己上手试试?”

唐裕站直了身子,看向陈四郎。

陈四郎:……我并不想看懂你的暗示。

“等着,我回家牵牛。”陈四郎冲大头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没多久就将家里的牛牵了过来。

陈四郎走过去和老人谈了几句,老人和他一起将犁具装在牛背上。

每年春耕,陈家村都是有牛轮着使用的,那是朝廷分下来的牛,一般是在杏花村由专人养着。

地多牛少,陈家村的人当然不可能等着牛轮到自家了才开始耕种,所以经常都是人拉犁,等轮到自家了,再去耕种还没来得及种的那些较为贫瘠的田地。

老人家也是这样的,刚才就是他两个儿子在前面拉犁,他在后面扶犁。

陈四郎将牛调整好方向,等唐县令扶好犁后便用鞭子轻轻拍打牛背,让他慢慢往前走。

因为经常下乡的缘故,唐县令也是会扶犁的,没办法,想要深入群众,那就得跟群众一起干活,总不能大家都在干活,他自己一个人在旁边哒吧嗒吧的说话吧,这样谁会愿意理他。

才走了一段,唐县令就察觉到其中的奥妙来,他停下犁,蹲下用手丈量了一下深度,又用脚碾了碾犁出来的土,“这东西犁得好深啊!”

老人的其中一个儿子发出善意的笑,“是嘞,不仅犁出来的深,最重要的是省力嘞。大人是用牛感受不到,我们经常拉犁得就能感觉得出来了。”

“这是为何?难道是因为这是新犁吗?”

老人内心叹了口气,还好这不是自己儿子,不然他真的要气死。

内心吐槽归吐槽,老人还是笑吟吟的说道:“新犁好用是一回事,但这犁也比以前我们用的好,至于哪里好我也不知道,但是同样新的犁,这个就比原来那款好用,大人不信可以试试。”

老人的两个儿子点头,他们这些常年拉犁得人,感触是最深的了,尤其这个时候的地是又干又硬,十分的不好犁,但用了这个新犁具,不仅费的力比以前少不说,犁出来的地也比以前好。

两兄弟对视一眼,不由得庆幸当初自家犁具坏时,跟着陈林家打了这把新犁、

唐县令还想再试试,于是重新扶了犁,轻轻催动牛走到尽头。

等他要搬犁换方向时,老人连忙道:“大人,这犁能转,不用抬起来。”

唐县令疑惑的看了他一眼,老人说不明白,索性直接亲自上手示范,只见他轻轻抬起了犁尾,就将犁得方向调转好了。

唐裕内心火热,但还是想试试原来的旧犁具,两者相对比才能刚好的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差别。

于是转头看向老人,“老丈,不知你家可带了旧犁具?”

“哎哟,我的大人,一套犁具的价格可不便宜呢,我们这些乡下人,谁家不是原来的犁具坏得不能再用了才会换新的,现在家里就只有这把新犁具了。”

唐裕于是转头,眼巴巴的看着陈四郎。

陈四郎:……好烦啊!

烦归烦,犁具的重量也不是大头大丫他们几个小的能抬得动的,也不可能让唐县令自己回家拿,那样钱茵得打死他,所以陈四郎还是认命的跑回家扛旧犁具去了。

边跑边决定待会要叫上陈五郎一起,来了帮忙跑腿也好啊,就光他一个人来回跑,刚才吃的东西都要消耗完了。

唐裕又换了旧犁具,亲自上手又拉了两回,对新犁具更加爱不释手了,对着老人问道:“老人家,这犁具是你家弄出来的吗?”

“哪能啊,我们可不会这手艺,这都是杏花村的李木匠做的。”

唐裕有些疑惑,杏花村他也去过,没发现有人用这东西啊,“这东西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我之前去过杏花村,没人用这东西啊?”

“爹,你又忘啦,这是陈林去找李木匠做的,当时我们跟他家一起做的,还省了二十文钱呢。”老人的儿子笑着说道。

唐裕再一次将视线转移到陈四郎身上。

陈四郎迟疑拉了一会还是点头,“这东西是娘画的图纸,说是在农书上看到的,当时还问了村里人要不要一起弄。”

“什么农书?”唐裕的声音突然拔高。

陈四郎耸耸肩,“这我就不知道了,我没看到过这本农书,只有爹和娘能看,之前番薯和棒子的种植方法,娘说她也是根据农书上的记载研究出来的,大人要是想看,只能亲自去找他们了。”

唐裕有些失望,现在的人对知识都很看重,很多书籍都藏在各大世家的手中,要想让陈林他们心甘情愿的把书让出来,很难。

“那这农具,其他家也能做吗?”

陈四郎点头,这个不用问陈林,他自己就能做主,都教会给木匠了,难道他们还能拦着木匠不给别人做吗?

唐裕比较关心的是价格问题,于是问陈四郎,“造价高吗?”

陈四郎扭头看向老人,老人则扭头看向自家儿子。

“木料是我们自带的,工钱第一具是九百文,我们后面做的是七百八十文。”

“好似比旧犁具要贵上些许?”唐裕有些迟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记错了。

“大人记的没错,原来的旧犁具工钱大概是七百文左右的样子,陈林家的因为是第一具,李木匠琢磨了很久,所以收的贵些。”

老人儿子继续道:“不过听李木匠说,后面要是有人再去做,自带木料,工钱只需要八百文就可以了,要是量大,压到七百五十文左右也是可以的。”

“之前刚做好家里婆娘还嫌贵,很是闹了一通呢,真用起来才发现,这多出的八十文出得太值了。”

唐裕点头,心里大概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