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武穆重生
作者:虎贲中郎将 | 分类:历史 | 字数:2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2章 内阁举手表决
待众将簇拥下进了城中,见御街虽然行人稀少,但也井然有序,心中大安。
金兀术所置的开封府府尹蔡松年领了数十官吏,奉上印信在府衙外等候。
昨夜宋军进城,幕僚劝蔡松年趁乱逃出城去。
谁知这蔡府尹道:“臣子守牧一方,便要庇佑一城百姓。”
因此清晨便遣府内衙役、厢军维持秩序,防止城中破落户趁乱打劫,又使人安葬亡卒、医治伤者。
见徐庆和朱芾贴了安民告示,又见城中岳家军军纪严明,昨夜凌晨进城的宋军步卒,不少人无处安歇,竟在街头露宿。
岳家军与城中百姓购置所物也是公平交易,心中一颗石头方落了地。
便寻得徐庆,指明金兵之前所筑军营,以安置宋军。
今日要见岳元帅,自己却左右为难。
蔡松年本是燕山府知府之子,被金兵攻破城池,随父亲降于金军。
十余年蔡松年深得金兀术信任,仕途一路畅通,金人对他有知遇之恩。
而自己身体流淌着是汉人的血脉,读的是华夏先贤百家的典籍,做的唐诗宋词、听得惯俚语杂剧。
见岳相公下马,连忙拱手道:“降臣蔡松年,前来献开封府印信。”
岳相公还礼道:“先生受惊了。”
二人寒暄几句,便进了偏房。
岳相公屏退众人,对蔡松年道:“岳某素闻先生仁义,如今中原贫瘠百姓疾苦,该如何经略,还望先生告知一二。”
快速知道此人能否可用,不如只扣主题。
蔡松年略有思索,便道“草民不才,乱说几句。稳固战线,方能使人安居乐业。”
岳相公笑道:“若先以黄河为界。”
“那必先取河北数城,以为屏障。”
“先生所言极是。”
蔡松年又道:“如以黄河为界,三年不得收取田赋,可适用民力代之,给与粮种、耕牛。”
中原本来就是大宋收复故土,若要增加田赋,恐百姓又要逃亡。
只是这“适用民力代之”,不知什么意思。
蔡松年道:“秋忙过后,百姓无事,可以编为乡兵,守备、修葺城池。也可修黄河大堤,清淤运河、汴河、惠济河航道,使得东南粮米直达开封城。”
意思就是,中原老百姓这三年不用交赋税。但是你得给大宋干活,主要是修城防,修黄河大堤,给运河清淤。
黄河在十几年前,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自行将黄河决堤,未挡住半个金人,却使黄河下游两岸数十万人死于水患。
也堰塞了惠济河航道,随着大宋南迁,官家恐金兵沿运河南下,将战船沉于河底。
如要重振中原,运河、汴河、惠济河急需疏通,才能将江南粮米运至中原。
中原数十万大军生计,也依赖这条航线。
黄河下游,韩世忠正与金兵争夺山东,因此趁秋忙过后先用中原、两淮民工,疏通连接江南航线已迫在眉睫。
而古时陆路运输都用人力、牛畜,一车十石粮从扬州出发,经过两三月到达开封府,除去民夫沿路所食,能剩下三五石便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在中原驻有十数万大军,日常所需巨额粮草,只能依靠航运才能解决。
岳相公又和蔡松年交谈多时,又道:“方才先生所言,若据中原,必定渡河,方能稳定局势,不知据何处较为妥当?”
蔡松年本兼金兵总军中六部事,金兵部署如何不知。
因此他轻捻茶盏,思索多时,道:“如今天气转凉,正是金人用兵之时。骑兵疾驰,数日便可奔袭数百里直抵中原腹地。因此只能渡河占据孟州、怀州,拱卫西京;卫州、澶州引为东京屏障。”
岳相公听罢,深有所获。
蔡松年不在隐讳,便将金兵河北空虚,向岳相公娓娓道来。
女真如今百万口,精兵二十余万,却要处处设防。
除了关外黄龙府重地设有重兵外,尚有大金西京云州府,屯兵集重兵以震慑漠北诸部与世仇西辽国。
大宋故地关中京兆府、东京汴梁、两淮皆需重兵防备。
大金早已兵力不足,只得强征各族及汉人从征。
岳相公听罢,顿时茅塞顿开,心中已有盘算。
送别蔡松年后,便使朱芾代为开封府尹,蔡松年另有任用。
同时传檄河南各处,以西京洛阳城为省城,使得孟邦杰便与行政。
使快马报知内阁,尽快颁发政令,疏通河道。
又使胜捷军赵秉渊部回防开封城,选锋军副将胡清移防颖昌府,选锋军主将李道率大部及数千签军进驻洛阳城,使刘琦用兵。
多遣斥候渡河,刺探河北金兵动向。
城内诸军整备军马,以备随时征战。
临安城,内阁府。
赵鼎召集各位阁僚,传阅了岳相公的建议。
众人皆陷入深思。
“绍兴新政”已经让众人忙的不可开交,称日理万机也不为过。
刑部尚书李光担忧道:“此议甚好,只是恐金兵再次南下,我大宋却先疏通了航道,使金兵沿运河直扑江南。”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
如今宋军气势如虹,岳元帅更是虎步中原,若一朝兵败恐连这半壁江山都不能保全。
不待户部侍郎胡铨反驳,兵部尚书王庶道:“若不疏通河道,中原十数万大军粮草将无以为继,败亡不远。”
胡铨是内阁之中最年轻的大学士,待王庶说罢,便道:“不疏通航道,我军必败。疏通航道,尚有一战之力,胜败未分、乾坤未定!”
赵鼎道:“昔日太平年月,江南运入东京至少六百万石。如今中原百姓逃亡,集两湖、两江之力运送两三百万石,应无大碍。”
赵鼎又道:“如今我与金人势不两立,万事‘以战为先’不可更改!”
内阁首辅定了基调。
四人又商议多时,还是未能达成一致。
胡铨道:“举手表决?”
三人互看几眼,见胡铨先举起手臂。
王庶素来知兵,也紧跟着举起手臂。
李光向来稳妥,论断并非私意,并未举手。
因此三人便将目光看向赵鼎。
赵鼎思索片刻,缓缓将手臂举起。
三比一。
少数服从多数。
谁能想到在君权之上的大宋,国家决策竟用现代制度来解决争议。
四人又有商议了多时,便下内阁钧令,使安徽布政使何彦猷兼工部侍郎、河道大使,节制安徽、河南两岸州县组织民工,蔡松年为河道副使协助疏通河道。
依李光所议,在扬州城设万余宋军,看管运河,不时之需可切断运河。
胡铨立即调配两湖粮草,运至扬州城内待命。
一时大宋全境,动员起来,像似要准备“第三次东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