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 分类:科幻 | 字数:59.5万

第89章 能源

书名: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字数:2622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4:01

九月十二日,上午……

c国通过了加强能源研究项目投入的方案,主要为:研究轻核聚变,增建核电站,增加风电水电及太阳能,逐步减少火电站……

外界对此非常迷惑,核电站是说建就建的?而且火电站真的敢削吗?能源专家表示不解,普通人则支持,因为他们有更多工作岗位了。

就目前超导体项目的研究进度来说,能源转型其实过早了,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大量普及的程度,甚至说只有实验室条件下超导合金才能正常发挥也不为过,像一些材料就是这样,虽然超导效果很好,但出不了实验室,估计U国就卡在了这里。

目前c国主要有固体有机物及固体无机化合物的方向,液体暂时不考虑,如果氢化物这条失败的话,他们依旧可以继续,而且还会借鉴一些"东西",比如质子活动性……

目前就有一种并苯有机物很有希望,因为它的超导临界温度已经达到了200k以上,主要是这种东西还可以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存在,这就很好!不过,现在卡住了,因为再往上一点都做不到了,如果根据原结构"合理改进"就直接变不稳定……

这次秦岚返回家族主要是因为一个研究有了点突破,有点意思,得回去看看。

……

其实关于离子飞行器以前是没有想过的,因为理论上电离空气需要很多能量,可是离子运动的反冲力却较小,可以说是根本不合算的。本来这个实验项目会搁置的,但前段时间他们突然的改变了方向,如果,把等离子体当成一种中间传力介质会怎么样呢……

原先的离子推进器都是以电场加速粒子的反冲提供加速动力,这种设计理论上依旧很可行!但实际上通过电离产生的粒子绝不可能只有一种电荷,异种电荷聚集在一个空间内时极其容易中和,推力等于粒子反冲,而粒子反冲的大部分力来自于电场对电荷的力,如果电荷直接大部分中和碰撞对消冲量的话,这个构想就直接失败,因为没有足够的反冲力。而且,其实就算忽略这些也一样失败,因为这样一个力还是太小了,一个电子电量大家还记得吧……

这次将模拟四百伏每米的大气电场强度条件下的实验,之所以说模拟是因为还没有成品件。

最复杂的装置莫过于离子收集/分离及加速装置了,它们的作用可以从名字看出来。

离子收集/分离装置可以利用电场电离空气产生带电粒子,然后通过磁场分离,丢弃某一种电荷的粒子,将某种电荷的粒子收集到加速电场中。

这个东西体积较大,但也只是相较于这个半成品来说,这个东西秦家还是很容易承受的,所以,不必上交提议了。

加速装置呢?前面提到了将粒子导入加速电场,嗯?这不是跟之前的一样吗?但现在这个东西内部是有磁场的,环形"接近"球形的磁场将带电粒子牢牢限制在一个小区域内,即使有部分逃离了,那也只是少部分罢了,可以接受。

这样就可以了吗?不!这样是无用的!主要不是还有一个与加速电场相对的大气电场吗?这团带电粒子将在两个场间平衡。众所周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加速电场对粒子有个力,那么每个带电粒子均对加速电场所在的飞行器有个力。已知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大气电场与带电粒子中间的力,等于带电粒子对加速电场所在的飞行器的力(暂时未悬空)

这样就可以了吗?这样在地上有什么用呢?

随着带电粒子逐渐积累,电场力越来越大……最终飞起。

这个东西有限制。就是,大气电场极其不稳定,有的地方正,有的地方负,不过平均为正罢了。这种情况下需要怎么办呢?需要一个对外界电场测量能力较强的仪器,以其时刻"观察"外部电场以做出内部加速电场调整,不能把粒子给推出去了,那样的耗损会较大,可能导致推力突降,然后坠落。还有电场方向变化问题,这个需要好好想想,前面分离出的另一种粒子不知道能不能用到……(提个问,同电性且带电量相同时,两个方向相反的场会处处完全抵消吗?)

好了,这些都是后话,实验要开始了。

首先,检查调试设备是不可少的。

检查好后直接开始!

电离,利用强电场电离空气产生带电粒子,这个过程将产生电荷量相同的正负粒子。(对此有疑问及对球形闪电激发的某过程有疑问者可自行查阅资料)

而后便是分离,通过初"加速的"粒子以较低速度进入磁场后,电性不同的两种粒子最终进入的"收集室"不同,收集室内依然是磁场环境,在这里的粒子每隔十几秒就汇集到"动力室",不可否认,这两次换位会产生一些耗损,但也仅仅是一些质量超过平均值太多的粒子罢了,这种粒子在大气中占比较低,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损失。(一般我们认为大气中轻质粒子数量上占优势,原因我觉得不用说)

通过筛选后的粒子以较低的速度进入动力室,然后……当然,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但是仪器对于平台的压力是可测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来推测内部情况。

数压力数值逐渐降低,大约十二分钟后,它漂浮了起来,但没有漂多高便掉了下来,然后又被"托"住向上,然后又……

最终它在一个高度上平衡了,实验成功了一半!

现在这种情况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电场强度随距离拉开而降低了,虽然是实验室,这里依旧难以做到在开放空间内电场强度处处相等,而电场力直接与电场强度有关,所以……

显然,普通情况下自然电场远远不到四百伏每米,研究团队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难,那就是应对大气中极不稳定的区域电场,及如何在这样比较恶劣的电场环境下使飞行器保持较稳定的飞行。除此之外还有些细节,比如:能源储存,电控(雷达,夜视,红外,地形跟随,地面/空中控制信号接收及处理……),电场环境测量……由于研究是家族性质的,所以即使这些看上去比较简单的东西,它们也会成为具有一定难度的阻碍。

除此之外,最好加上吸收电磁波的涂层,不然这个东西的较慢的飞行速度会使它变成空中小丑,虽然常规手段打不到,但花"亿点"血本,达到近地轨道高度时发射的导弹估计躲不掉吧?那些东西的速度过快了,即使装备了大推力发动机的重型战机也甩不开,那么高的情况下锁定就是死!只能减少被锁定几率,以减少此类风险。

加这个涂层也可以方便以后的实验,至少不是裸奔。

虽然这个难度比较大,这种材料属于机密技术,各国均不外传。如果不是秦岚身份特殊的话,还真的会阻碍住实验进度……

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航。这个真的解决不了,不能用任何国家的导航,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单个家族想要有一套卫星系统无疑是做梦!所以,这个东西估计还是由地面指挥,这意味着这个东西的运动半径不能过大,否则将脱离控制范围。

实验会重复进行,以此摸索最佳磁场强度及电场强度搭配,最佳内部空间布置,最佳重量重心及飞行器整体平衡性设计,还有万年不变的材料强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