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祖国助我成女帝
作者:来碗红油抄手 | 分类:古言 | 字数:37.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2章 颠倒黑白
等管家父子分别坐在两辆马车的车辕上时,远处终于出现了两道人影!
“家主,夫人和姑娘来了!”
崔兆荣猛地掀起车帘:“快把她们带过来!”
“是!”
瞧上去面黄肌瘦的母女俩互相搀扶着,慢慢挪动。
“母亲,我脚好痛啊,实在走不动了……”
“马上就到了,薇儿,再坚持一下!”
崔夫人满头大汗,自己也快虚脱了,但为了活命,她们爬也得爬过去!
从京都城里靠双腿走过来,二十多里的路程,自小养尊处优的母女俩哪吃过这个苦!走到这里全凭想要活命的求生欲。
“夫人,得罪了!”
管家父子小跑过来,顾不得什么上下尊卑男女之别,告罪一声,直接上手架起母女俩就跑。
跑到马车边把人塞进去,立刻拿起马鞭火急火燎赶路!
砰——啪!
窗明几净的隆庆后殿,此时蹦了一地碎瓷片,雕金龙纹砚台随着一大堆奏折散落在桌旁,碎成几块,墨汁迸溅出来染黑了明黄衣角。
“这些废物!”建隆帝大袖一拂,施展完桌面清理术,抬起颤抖的手,指向缩着脖子不敢吭声的于诤。
“于诤!你手下的人干什么吃的!”
建隆帝养在宫外的一批暗卫,平日由大太监于诤操练管辖,用来监视崔家人出动的正是这批暗卫。
这一个月来君臣两人虚与委蛇,每日朝堂上相见,心里恨不能立刻弄死对方,却要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
建隆帝拿到秦家送来的火枪,正琢磨如何先发制人呢,现在反而成了被制的那个。
“皇上息怒,是奴才办事不利!”于诤赶紧请罪。
温小泉劝慰道:“皇上,义父安排一向周全,是崔兆荣那厮太奸猾。事已至此,奴才觉得反该庆幸崔氏提前露了马脚,您有秦家制的火枪火炮,就算逆贼起兵也只有引颈受戮的份儿!”
于诤感激地朝义子望了一眼。
建隆帝缓下情绪,觉得温小泉说得有理。
“罚你一年月俸,暗卫再好好调教调教,去把崔家人怎么跑的给朕明明白白查出来!”
“是,多谢皇上!”于诤松了口气,也很纳闷儿崔兆荣等人是怎么跑的。
他已经尽力了,甚至安排人轮换潜入崔宅躲在各处,屋顶假山石树上等等,日夜监视崔兆荣及其妻儿动向。
今天也一样,负责在外盯梢崔兆荣的暗卫亲眼见他上完朝乘马车归家,崔宅里的暗卫看着他径直进了书房。
午间崔兆荣出来和妻儿用了些冷食,又回到书房,其妻女则乘马车出门游玩去了。
又过了半个时辰,崔兆荣像往常一样命人把午睡起床的嫡子接来书房为他启蒙。
先感到不对劲儿的,是跟踪崔兆荣妻女的暗卫,她们俩在坊市逛了一会儿,走进一座金楼后,小半个时辰都没出来。
等暗卫进去查看时,里头早已没了两人的影子。金楼的掌柜一问三不知,说是客人太多没有注意,但金楼有一道后门,想必是从那里走了。
再与崔宅的人一通气儿,崔兆荣和他嫡子也在书房待了有一个多时辰没露面了。
悄摸掀开书房上的瓦片一看,空空如也。
暗卫们百思不得其解,整个崔宅前前后后都被他们包围着,这期间出去的只有两桶泔水,崔兆荣和他嫡子是怎么跑的?
有个窝在后门附近的暗卫作证,那两个大桶他怕里头藏人,特意在骡车行进时往轮子底下扔了块不大不小的石头,颠簸之下把桶盖震开了,亲眼所见里头满满当当装的全是黄黑泔水,还摇荡了一些出来,臭不可闻。
当时他还想,崔尚书家果真有钱,竟能攒出这么大两桶上头飘着厚厚一层油花的泔水!
想不通,但差事办砸了已成事实,暗卫们赶紧把事情报给于诤。
等建隆帝派去御军包围崔宅强行破门搜查时,崔兆荣、崔夫人和一双嫡子女,甚至崔宅的大管家,全都不见了!
留下一堆不明情况惶恐至极的妾室和庶子女,被押进大狱。
京都里崔氏的旁支姻亲,还有王耀庭,也全被御军连夜抓起来一一下了大狱,以待审问。
其他翠华书院的学子们倒是无事,因为他们功名在身,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将他们随意下狱,否则读书人的唾沫星子便能淹了建隆帝。
不过现在东安州那边被逼反的乡野游勇十分顽强,又熟悉当地地形,派去的五千御军至今未能彻底剿灭他们,还在他逃、他追,来来回回。
若再传出崔王两家合谋造反,会极影响民心。所以建隆帝第一反应是隐瞒崔兆荣等人逃跑的真实原因,把罪名定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纵亲行凶鱼肉乡里等,畏罪潜逃,以此发布缉捕文书。
又下令将潼州总督崔兆晖撤职,召其回京待审。
这些罪名还真不是捏造,只是从前证据不足且崔家势力过大,与其较真不仅不值当,还会引起群臣动荡。
但此次私藏兵甲意图谋反,已经触及建隆帝的底线了,无论如何都要尽快除去崔家两兄弟,诛其九族!
他当然知道崔氏不会乖乖听话,只怕等崔兆荣逃到潼州便要扯旗造反了!
没关系,秦家制的第一批五百支火枪已运到京都,正从御军中挑了人练着。
只要蒙鳌把靳家军看住,崔氏最多只能暂时占着潼州顽抗一阵子而已,迟早要被剿灭!
到时一口气解决两桩谋逆案,杀鸡儆猴,想来那些心怀鬼胎者能安分一阵子。
这一晚,与崔王两家有来往的官员睡卧不宁,人人自危。
谁知第二日,建隆帝一睁眼,迎来了更坏的消息。
崔兆荣逃走前还送了份流言大礼包——
吏部尚书崔兆荣刚直不阿,因多次上奏劝谏立储以安社稷,被独断专行、年老又不肯择定继承人的皇帝记恨,派人暗杀不成反欲构陷其谋逆要将崔氏抄家。
是崔尚书任潼州总督的弟弟不愿见哥哥为昏君所害,派人将哥哥一家救出京都送往潼州。
素来清贵的翠华书院山长,即王家家主王元慎竟为此发了篇诤谏之文,劝皇帝该虚己以听,刚愎自用、迫害忠臣非明君所为!
部分出自翠华书院一系的学子们,在幕后之人的推动下也纷纷声援。
茶楼里、书坊内、街边上,处处可见煽风点火、高谈阔论的男子。
这番颠倒黑白的传言一大清早迅速传遍京都,取代会试上榜的新秀学子成为百姓们的话题中心。
京都的百姓们对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君臣互相攻讦十分感兴趣,短短时间里衍生出了一万个无中生有的剧情。
毕竟建隆帝年老是事实,一直不肯择定继承人也是事实。
家里只有那三瓜两枣的普通小老百姓都晓得,若绝后了要把家财分给族中子侄,以求死后香火祭祀不断呢,因此对于皇帝没有亲儿子又迟迟不肯过继的做法,百姓们也是不太能理解的。
整体来说,舆论风向在世族学子的带动下,竟更偏向于支持崔氏。
正准备上朝的建隆帝暴怒之下急火攻心,风疾复发,陷入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