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潜龙
作者:东海农夫 | 分类:都市 | 字数:1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章 我见过这少年
按照往年的经验,今天前来拜寿的人,应该集中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今年情况虽有些特殊,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境外的周氏族人,有不少参加完年三十大祭后并没有马上离开,所以这部分人中可能会有些来的比较早,但是一般也不会早于九点钟。所以周峰周老爷子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前往地下二层密室叩拜“乾道人”的。
每年一次的叩拜,周峰都极为认真。早饭后稍事休息,八点刚到便开始准备。先是沐浴更衣,继而又亲自检查管家准备的祭礼。一切无误后,看看时间已是八点四十多,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吩咐管家周瑞道:“去吧,把祭礼送到密室门口。”
“是,老太爷。”
目送管家周瑞带人抬着祭礼离开后,周峰到穿衣镜前再一次十分仔细地整理一番,刚要前往地下二层的密室,却见最小的孙子周亮从外面快步走进来说:“爷爷,来客人了。”
考虑到这个时间来的不可能是重要客人,并未停下脚步的周峰对周亮说:“把客人请到会客厅,让你大哥代为接待一下,爷爷很快就到。”
“爷爷,来人说是省书法协会的钱宇。”
“谁?!”周峰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省书法协会的钱宇。”
“钱宇钱主席?”顿时联想到自己昨天在天官庙发的那个不知名少年留在灯笼上的字迹一事。可是,钱宇为何不事先通知自己一声呢?顾不上想太多,急忙问周亮:“人在哪里?”
“已经被大哥请到一楼客厅,由爸爸陪着。”
“快去,让你爸爸请客人到三楼会客室,我马上就到。”
本来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不知名少年书法一事,早晨还在奇怪,怎么自己发出去的信息没有收到一条回复,万万没想到省书法协会主席会亲自登门。周峰可不会认为,钱宇是专门来给自己拜寿的。
由于叩拜“乾道人”的仪式需要三十到四十分钟,肯定不能让钱宇一行等那么久,所以周峰只能先换下身上的正装,穿上平时在家的便服,临时决定先会客再到密室叩拜“乾道人”。
当周峰快步来到三楼会客室,一眼看去,竟然看到全国书法协会副秘书长赵启迈赫然在座。虽然往日打交道不多,周峰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呀,实在想不到会是赵秘书长大驾光临。失敬失敬。”
急忙上前伸出双手与正从沙发上站起来的赵启迈握手,随即又和旁边的钱宇,以及随行的市书法协会主席李岑林一一握手寒暄。并趁机把儿子周典向三人做了介绍。
“上次燕京一别三年有余了吧,周老还是那么硬朗。”六十来岁的赵启迈很是客气地说:“事先也没给周老打声招呼,冒昧登门拜访还请见谅。”
“哪里,哪里。”
这时钱宇接过话来说:“首先恭祝周老生日快乐!”
钱宇话音刚落,李岑林拎起身边的一个礼物袋递到周峰手中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小心意,还请周老笑纳。”
“这……赵秘书长、钱主席、李主席,这就见外了。”
“周老就不要跟我们客气了,只是点不值钱的小玩意,聊表心意罢了。”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客气一番后,钱宇开门见山地说:“其次呢,我们不说周老也猜得出来。”
“是啊,周老发给钱主席的照片中灯笼上的字究竟是哪位高人所写,若是方便的话能否给大家引荐引荐?”
听赵启迈一上来就想见写字的少年,周峰不无尴尬地说:“赵秘书长,钱主席,李主席,实不相瞒,我也只知道少年姓任,并不知道名字,据少年自己说是本地人。”
“什么……少年?”钱宇难以置信地问:“周老是说,灯笼上的字是一位少年所写?”
不仅是钱宇,赵启迈和李岑林也无不惊讶万分。在他们看来,能写出那样字迹的人起码是个老学究,怎么着也应该有几十年的苦功夫才有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平。
“千真万确,看样子顶多十八九岁。”完全理解三人此时此刻内心的震惊,周峰补充道:“要不然,我也不会怀疑自己会不会看走了眼,所以才会拍下来给钱主席发过去请教。”
“周老,灯笼还在否?”
“在,在。”扭头看向儿子周典说:“叫琳琳把灯笼提来。”
由于一直忙于应酬,周典并不知道父母和女儿祖孙三人前往天官庙参观正月十五法会的过程中,竟然还有这么一段插曲。急忙起身,走到一边给正忙着帮三个哥哥布置爷爷生日宴会的周若琳打了个电话。
不大会功夫,周若琳就来到三楼会客室,先是和赵启迈等人打过招呼,才前往自己的书房把四只灯笼一起提了出来。
四只灯笼在赵启迈三人手中轮流传递着,并不时发出啧啧的称奇之声。毕竟照片与实物之间还是有所差距的,所以当三人逐字逐句地把灯笼上的字都欣赏一番后,没人相信这样奇妙的字迹会是出自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年之手。
尽管知道不礼貌,但赵启迈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边:“周老,这真的是出自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年之手?”
正当周峰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能让三人相信时,还没有离开的周若琳开口对爷爷说:“爷爷,我这里有一段视频。”
“什么……琳琳是什么时候拍的?”
“就是爷爷和那少年说话的时候,我见有人拿着手机在拍,我也偷偷拍了一段。”
“快,快给赵秘书长和钱主席、李主席看看。”
“好的,爷爷。”
由于周若琳总觉得少年脸上的一丝笑意有些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所以回来之后,就把手机中的视频发送到笔记本电脑中了,以便看的更仔细些,更清楚些。没想到的是,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很快,周若琳抱着笔记本电脑走回来,就在赵启迈三人面前的茶几上打开了。
视频拍的正是少年为周峰题写四个灯笼那一段。见少年随意往那里一站,左手拎着灯笼,右手提笔,写字似乎只是一件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赵启迈、钱宇、李岑林,包括周峰四人的目光始终集中在少年握笔的右手上。悬肘、提腕、运笔,显得如此自然,横撇竖捺点勾,挑顿藏收转提,无不轻松自如、行云流水。
看完一遍又看一遍,连看了五遍之后,四人均一言不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更找不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少年的书法成就。
若是非要拿少年的书法与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比较,可以说兼有柳筋颜骨,魏碑的朴拙险峻、舒畅流丽,王羲之的神韵。
“爸爸,”也凑过来看了一眼,并不喜欢书法的周典开口打破了沉默:“我见过这少年。”
“你说什么?”
“在哪里见过他?”
“他叫什么名字?”
“有联系方式吗?”
面对四人连珠炮似的提问,周典只能含糊其辞地答道:“也是在天官庙,只知道叫‘任彧’,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其实,“任彧”只是少年手中银行卡户主的名字,周典知道,那未必就是少年的真名。原本周典是要彻查那张银行卡的,只是还没来得及。看得出来今天来的这三位也要找那个少年,既然如此,周典自然乐得捡个现成。所以,才会提供这样一条信息。当然,毕竟自己干的那事不能让父亲周峰知道,周典并没有把银行卡的事情讲出来。
有姓名,有视频,又是夏城本地人,赵启迈三人觉得,有这三个条件在,找起来应该不会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