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王爷被我娇养后
作者:落落销魂 | 分类:古言 | 字数:83.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98章 纺织工厂
姜和月带着赵宁玉和秋露,一行人下了马车。
和京城已经暖起来的四月天不同,西北还要再冷一点。
但是风刮在脸上,不再像是刀刃割的一样疼了,而是带着一股暖意。
姜和月也换上了单薄的春衫。
鹅黄色的上襦,搭配烟紫色的下裙,外面还罩了一件纱织的罩衫。
看起来是再寻常不过的汉家女子装扮,却又有点儿不一样。
姜和月的衣袖是窄袖,连外面的罩衫,也是方便行动的半臂样式。
族老们带着流民,站在马车前,冲着姜和月行礼。
“谈大人,你也在啊?”
谈祁摇着折扇,穿一身白色锦缎圆领袍,面如冠玉,笑得比春风还要和煦。
“我正要出城踏青,正好路过此地。”
“听说你会来,我就先等着了。”
谈祁这话乍一听没关系,可是配上他那张深情款款的脸,总能让人生出来无尽的绮思。
“那......谈大人,要不要随我一起?”
谈祁笑着摇了摇头,“与人有约,不好逾期。”
“辜负王妃的美意了。”
等谈祁骑马离开后,姜和月偷偷在心里,出了一口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到谈祁的那双眼睛时,自己总觉得有些不自在。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王妃,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姜和月点点头,“辛苦各位了。”
“各位来了我们长宁州,就是我们长宁州的百姓。”
“大家先回屋子里休息吧。”
流民们听了姜和月的话,高高悬起的心,才算是落回了实处。
虽然他们之前听族老们说过,自己可以不用被遣返回原籍,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毕竟,没有哪一个州郡,愿意接受他们这些人。
现在从王妃嘴里得了准信儿,才算是尘埃落地了。
流民的屋子,已经全部建好了。
房屋的大小,是按人头来分的。
家里人多呢,就住大房子,人少,就住小房子。
所有屋子的格局都差不多,盖得方方正正的,又规矩又工整。
极大地满足了强迫症的视觉感官。
每间房子里,都配备了一个火炉,墙角还堆着蜂窝煤。
流民们能安然无恙地度过每一个寒夜,它们功不可没。
当然,为了防止有煤炭中毒的情况发生,姜和月还派了人,挨家挨户地宣传了三天。
流民们回到屋子里之后,姜和月就跟着赵守拙,来到了新盖好的纺织厂门口。
纺织厂的位置,在赵家的庄子上,离王府的庄子不远。
并且,和流民安置的地方也挨的近,方便流民们上工。
一丈多高的青砖墙面,和不远处流民所住的屋子比起来,显得十分的豪奢。
屋顶是青瓦片和木料搭建的,把四堵高高的砖墙,给盖了起来。
砖块儿之间的缝隙,被人刮的很干净,工整严谨的不像是作坊。
这些流民们活儿干的仔细,手上功夫比起城中的匠人,也丝毫不差。
姜和月忍不住点头赞叹,“这房子修的真好。”
要知道,流民们大多都是庄稼人,能把砖瓦匠的活儿干到这个地步,肯定是花费了很多心血的。
就连赵宁玉都忍不住用手抚摸墙壁。
“王妃姐姐,能不能让他们把我家的花园给重建一下啊?”
“我爹摆的那几个破石头,一点儿也不规整。”
赵守拙怒道,“那是寿山石!”
“本来就是要瘦劲崎岖才好看的!”
姜和月扭头,冲几个族老说道。
“这纺织厂是要用几十年,运气好了,还能用个上百年。”
“你们平时要记得小心维护。”
族老们点点头。
“王妃,我们省得的,这可是俺们,乃至俺们子子孙孙吃饭的倚仗,肯定得保护好了。”
姜和月失笑。
她没有告诉族老们,等他们完全融入到长宁州之后,纺织厂的工人就要从整个州郡来招募了。
如果厂子里出现了垄断,新鲜血液进不来,会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赵守拙摸着砖石墙壁,心里疼的要滴血。
这砖石的价钱可不低,比木料要贵多了。
他为了营造这个纺织厂,可以说是把大半家业都投进去了。
“王妃,咱们进去瞧瞧吧。”
姜和月点点头,领着众人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走进了纺织厂。
纺织厂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纺线,另一部分被用来织布。
姜和月好奇地看着纺线作坊里忙碌的一众妇人。
这些都是从流民中挑选的,有一些纺线经验的女子。
里面不仅有女子,还有道士。
姜和月这下子是真看不懂了,侧身询问一边的赵守拙。
“这纺织厂里请道士干嘛?难道这里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
赵守拙使劲儿摇摇头,笑呵呵地开口。
“不是为这个。”
“纺织厂最忌讳五行之火,请道长做法,是为了祛除火气。”
姜和月一愣,“还有这种说法?”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除了多了个道士,纺织工厂的其他工作,安排的还是井井有条的。
比如作坊的顶部,有一块青色的石条,上面刻着“甲、线”两个字。
“甲”是排序,古人常常用“甲、乙、丙、丁”等天干地支为序列。
而“线”呢,表明这里是纺线的作坊,用于和织布的作坊区分开来。
有了“甲线”,自然也有“乙线”。
赵守拙笑着开口,“王妃,咱们往里面走走,里面大有乾坤呢。”
走进纺线作坊之内,本来在里面忙碌的妇女,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齐齐向着姜和月一行人行礼。
纺线作坊内,这些妇女中的带头人,乃是赵家养了多年的纺织能手。
长得珠圆玉润,圆圆的面庞,看起来温柔和气。
赵守拙把她都安排在了这里,足以说明赵家对这纺织工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