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天降:团宠福宝三岁半
作者:木烟 | 分类:古言 | 字数:3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2章 杨家
“老大,东西都装好没?”
杨家村里,杨老太扶着桌子,伸长的脖子问着。
秋收的时候,杨家水田多。
家里大大小小的都去收割稻谷,她就在家帮忙煮饭。
要说也是人年老了不中用了,眼看着秋收都要完成了,她在送饭的时候摔了一跟头。
这不,脚就崴了。
好在没伤到骨头,就是崴了一下,需要休养。
好在这秋收也过了,才腾出人来照顾她。
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脚虽然没啥事了,可还是疼。
使不上力气。
昨日杨家就商量,给远在宁南村的妹子送去一些粮食。
往年他们家虽然水田多,但是刨去粮税,还有一家的吃喝用度,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
也就只能给小妹家送去一点粮食。
今年不同了,杨家老大杨云哲乡试中了,官府免了他们杨家三年粮税。
因为杨家村偏僻,官府的文书比宁南村晚了一个月。
这不,文书一下来,官府就让人将杨家的粮税给送了回来。
这一车的粮食,刚卸下来,还没打开,杨家就商量着,给远在宁南村的程家送去。
本来是一早就出发的,上午村长带着村里人来道喜。
就耽搁了。
好不容易大家吃了午饭走了,杨母就让老大老二将粮食装上牛车,赶快地送去宁南村去。
这都是今年的新粮食,好吃着呢?
“娘,你这也太着急了,小妹之前不是让人带来口信,说家里吃喝不愁吗?你就不能让我跟大哥喘口气,明天再送去!”杨家老大一边拉着绳子,一边打趣道。
“我呸!”杨母抓起棍子,对着嘴贫的大儿子打了过去,“你小妹这么多年,哪一次不是报喜不报忧,她是我闺女我能不知道她日子过得好不好!”
“往年也是咱家无用,一家口粮省了又省,也就省出一袋粮食,给你小妹送去,还要看程老婆子的脸色,还要被要去一半。”
“现在咱家云哲过了乡试,省下百十斤粮食,你给你小妹送去一半,剩下一半送到镇上去卖了,回来时候带两身布料,也给云哲云鹏做两身新衣服,这俩孩子到咱家,也是苦了他们了。”
杨老太一声叹息,也是心疼孙子。
杨家看似家大业大,可终究就是个种地的。
再加上杨家村都是山地,种植的稻谷,也没别的村子收成好。
每年的粮食除去粮税,留下的自己吃,剩下的就卖了,给两个孙子读书。
一年两个孙子读书都要十两银子,这银子都是杨家省吃俭用省出来的。
为的就是不让杨家的孙子,跟他们一样,一辈子在这山沟沟里,无法出人头地。
杨家一家人省了又省,也不过就是余出一袋粮食。
一开始她还让儿子给送去。
后来在知道程家人不是东西后,也就断了这送去的梁氏。
改成了给铜板。
谁曾想程家老太婆不是玩意,不给孩子一粒米,却还要孩子一个月给她百文铜板。
杨母也是多次让闺女回来,可闺女说什么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就是不愿意回家。
远水终究是救不了近火,她岁数也大了,也照顾不了闺女一生。
只能期待,闺女好好地活下去。
希望有朝一日,她们娘俩还能再见一面。
这不,税粮送回来,她就想着给清清娘送去。
害怕两个儿子绑得不牢固,她还瘸着腿去拉了两下。
“大嫂你看娘,还害怕云鹏爹跟大哥没绑好?”杨家二嫂看着杨母一瘸一拐的走过去,忍不住笑道。
“没办法,谁让娘就只疼爱她那个闺女呢?”杨家大嫂也跟着笑道。
两个嫂子也是打趣。
这杨家,不只是杨家夫妇喜欢杨氏。
就连她们两个嫂子,也是极其喜欢。
一家人笑呵呵地说着,一个胖婶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杨家的杨家的,你家佳人回来了,还带着一牛车东西呢?你们快出来看呀!”
“佳人回来了?”杨母撑着拐棍,“福婶子你可不能骗我,我家佳人当真回来啦?”
“害!这有啥好骗你的,我刚才碰见的时候,她正在跟老杨头打招呼,马上就估摸到家了,那么一车东西,杨家的,你闺女这是发财了呀!”
福婶子说话一向都喜欢夸大其词。
杨母从不祈求儿女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一世太平。
现在听到福婶子这般说,她也按捺不住了。
“老大老二,快去看看是不是你们妹子回来了,他大嫂,快扶我出去,二嫂,你快起田里喊你爹回来,就说佳人回来了。”
杨母紧张地说着,杨家大嫂眉眼带笑。
扶着杨母就出去了。
一家人刚出门。
就看到程明彦赶着牛车,正在向他们这边过来。
还当真是满满一车的东西,上面坐的就是自个闺女!
杨母忍不住地热泪落下,一步步颤颤哒哒地走了过去。
“娘。”
第82章 杨家
“佳人,当真是我的佳人。”
“娘,是我。”
杨氏随着一声娘落下眼泪。
杨母看到女儿哭,也跟着眼泪落下。
母女俩抱头就是一番痛哭。
程明彦抱着澄清清下来,杨家两个哥哥,满眼都是尴尬。
“明彦你别见怪,娘也是许久没见小妹了,想小妹了。”杨大哥说着,搀扶着杨母又道:“娘,明彦还在呢?再说了,小妹回来是高兴事,你怎么还哭上了,明彦跟小妹都赶了这么远路了,你还是先让小妹他们进去歇息一会儿喝口茶吧!”
杨大哥拉着杨母,杨母也知道不应该这个时候哭。
她就是一时间没忍住,哭了。
闺女这么多年没回来。
她都快忘了闺女的模样了。
如今闺女回来了,好,真好。
“是娘失态了,佳人、明彦你们这一路累了吧!快进来坐,老二给明彦倒茶。”
杨母说着,撑着拐杖就招呼。
杨氏见母亲撑着拐杖,眼泪再次落下。
搀扶着杨母,一旁的杨家大嫂,像是看穿了小姑子的内心。
忙道:“佳人你别哭,上次我去你家不是说了,娘晕倒了摔了一跤,这脚就是在那个时候歪的。”
“看过大夫说没事了,就是娘年龄大了需要休养,所以这才一直撑着拐棍,娘的腿没问题的。”
杨家大嫂也是不忍心小姑子红了眼。
她跟杨家人也算是一起长大青梅竹马。
她十四岁就嫁进杨家,那个时候杨氏也不过五岁。
跟清清一样大。
所以她除了照顾公婆,就是带着小姑子一起玩耍。
比起杨家二嫂,她对杨氏是嫂子,也是半个娘。
自然是心疼杨氏,害怕她伤了眼睛。
杨氏点点头,她知道嫂子会将她爹娘照顾好的。
毕竟嫂子对他们家,从未有过二心。
她哭是因为,娘受伤了。
她这个当女儿的确不能在身边照顾。
甚至是都不知道。
她这个女儿真的是当得太失败了。
“大嫂,谢谢你们。”
“说啥谢不谢的,照顾娘不是我应该做的吗?来,喝茶。”
杨家大嫂说着倒了一杯茶递了过去,“这茶还是你在家的时候种的,这几年也算是大丰收,平日我跟你二嫂还有娘,也会打一些让你大哥炒了,拿到镇上去卖,割点肉回来打打牙祭,看着不太好看,喝起来还挺不错的。”
“本来你大哥二哥准备去你家的,你看那牛车,粮食都装好了,谁知道你们就回来了,刚好,等你们走的时候,粮食自己带走,还有你大哥炒的茶叶,我也给你们装了一包。”
杨家没什么好东西,但是他们却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
杨氏看着那一车粮食。
不明白怎么会多出来这么多袋。
她又不是没有在家里住过,自然知道每年粮食,交税后都是刚刚够吃。
可是突然多了这么多,这……
“大哥,今年收成很好吗?怎么会多出这么多粮食?”杨氏问道。
“收成还不都那样,咱们这是山田,收成自然没有你们宁南村水田好,但是今年云哲过了乡试,这是交上去的粮税,前几日给退回来了,这才想着给你们送去一些,要不然哪能有这么多粮食!”
杨大哥说的时候,脸上都是自豪的。
儿子有出息。
不跟他一样,一辈子都在这山沟沟里。
等以后儿子出去了,他也能安心闭眼了。
程明彦他们也没想到这一趟回来,还有这么大惊喜。
娘家外甥过了乡试,她脸上也有光。
“清清她爹,云哲过了乡试了!”杨氏忍不住喊道。
程明彦点头,脸上也一样的笑,伸手从怀里掏出二两银子。
递了过去,“大哥,我们来得着急,也不知道云哲这般有出息,所以就不包红包了,这二两银子你拿着,给云哲买些吃的,就当是我这当姑父的给他添笔墨了。”
二两银子。
杨家这么多人,一年也攒不下二两银子。
家里两个读书的孩子,一年读书去学堂都要十多两。
他们一家五口下地种田,一年的粮食也不过是落个温饱。
学费跟平日打牙祭吃肉的银子,都是杨家兄弟出去打零工挣的。
一年到头,剩下的也不过二两。
但是妹夫这一出手就是二两,杨大哥怎么敢收。
“明彦你这是做什么!云哲过了乡试,是喜事值得庆祝,但是也不是这样庆祝的。“
“这个银子你拿回去,你自家就难过了,还要给我们银子,还有这一车东西,你们走的时候也拉回去,这么一车东西得不少银子吧!你跟佳人回家,我跟你二哥是欢迎的,不是为了让你带这些东西来的,下次你再带东西过来,那你就跟佳人一起,别进我杨家门了!”
杨大哥是真生气。
觉得妹夫就是为了面子。
他们家什么情况,他们当大哥的又不是不知道。
这年代能吃饱肚子就成,谁家还顿顿吃肉呀!
这么多的猪肉,妹夫是将家里的所有银子都买肉了吗!
杨大哥生气。
“大哥,我……”
“大舅舅,这些东西不是给你们的,是给我吃的。”
澄清清插嘴,也让一家人注意到了她的存在。
杨母不是不知道外孙女不傻了。
说实话,当初听到闺女生了一个傻子。
她还觉得挺对不起程明彦的。
毕竟是自己闺女的问题,若是程家想要休妻再娶。
也是他们杨家的错,怪不得程家。
谁曾想,这女婿不但不嫌弃,反而对闺女跟以前一样好。
她虽然这么多年没见闺女,但是闺女也会让人带回口信。
再加上杨家的兄弟也会一年去看一次。
久而久之,杨家也就知道,佳人过得好。
虽说这日子过得困难。
可只要夫妻俩感情还是好的,那就好。
日子都是一点一点慢慢过的,谁也无法一步致富。
虽说杨家大嫂从程家回来。
说了清清好了不傻了。
但是杨母还是不信。
傻了这么多年突然不傻了。
说出去谁相信呀!
她一直觉得是杨家大嫂在骗她哄她。
再加上多年未见的闺女,杨母一时间就忽视了澄清清。
现在澄清清突然说话,不只是杨母,就连杨家的两个舅舅,也惊喜地蹲下身去。
“这清清当真不傻了,都知道叫人了。”杨大哥笑道:“我记得第一次见清清的时候,还这么高一点,胖嘟嘟的光知道坐着,也不说话也不笑,没想到这傻了傻了就突然好了。”
“是呀是呀!以前我还想着清清要是能好就好,没想到真好了,清清,我是你小舅,来,喊声小舅舅。”
“小舅舅好。”
“好好好。清清,我是外婆。”
“外婆好。”
“好好好。”杨母笑湿润了一双眼睛。
终究是守得云开见明月,这都好了。
杨家人也是欢喜,抱着澄清清让她挨个喊人。
一般孩子早就不耐烦了。
澄清清不会,她知道,这是杨家人在找补这么多年的空缺。
让她一次叫个够。
等到澄清清喊得口干舌燥了,杨家大嫂这才拉开杨家兄弟俩,笑道:“你们两个就别闹清清了,等会儿都被你俩绕晕了。”
倒了一杯茶,递了过去,“清清喝口茶,别理你两个舅舅。”
“谢谢大舅妈,没关系的,舅舅们喜欢听,我叫就是了。”喝着茶,澄清清道。
她这一说,杨家兄弟俩理亏
刚才耍着玩的心思,这会儿摸摸鼻子尴尬。
澄清清喝了水放下杯子。
杨母想到刚才澄清清说的,看向杨氏道:“你们这个时候来,是不是出啥事了,还有清清刚才说的…你们这是要让清清留在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