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帝王
作者:青灯不归科 | 分类: | 字数:33.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8章 周赧王姬延的一生
周赧王姬延,作为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其一生充满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以下是对他一生的详细梳理:
一、个人背景
姓名:姬延
别称:周赧王
身份: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
在位时间:公元前 315年~公元前256年
出生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民族族群:华夏族
二、生平事迹
继位初期
公元前315年,姬延的父亲周慎靓王去世,姬延继位为周王,即周赧王。此时,东周已经名存实亡,王室的权威仅限于都城附近的小片土地。
姬延初居“东周”(即成周),但不久后因秦国的威胁被迫迁往“西周”(即王城)。
面对秦国的威胁
姬延在位期间,秦国势力迅速膨胀,不断侵扰周王室及周边诸侯国。姬延虽然试图维持周王室的尊严,但实际上已无力回天。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遭姬延严词拒绝。秦武王因此大怒,将姬延逐出王宫。
联合诸侯抗秦
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姬延联合其他诸侯 国共同抗秦。他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军队,但由于缺少武器、粮饷,不得不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然而,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导致伐秦失败。
债台高筑
由于伐秦失败,姬延欠下了大量债务。富户们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姬延无奈之下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这个高台后来被称为“逃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即由此而来。
东周灭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将军摎攻西周国,姬延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但经西周公劝说,率领臣下和宗室降秦。至此,东周宣告灭亡。同年,姬延驾崩。
三、历史评价
姬延作为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 其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试图在战国纷争中维持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但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车轮。他的统治时期见证了东周的衰败和灭亡,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姬延个人可能并没有显着的政治失误, 但他无力回天的处境使他成为了东周衰败的代表。历史对姬延的评价复杂而多面,他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姬延(即周赧王)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选择逃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他选择逃避秦国原因的详细分析:
一、周王室衰落,无力抵抗
王室衰微:姬延在位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地盘所剩无几,实际统治的人口与城池都不多。这使得周王室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军事实力薄弱:尽管姬延曾试图组织联军伐秦,但由于缺乏武器、粮饷等物资,以及各国诸侯的失约,导致联军未能成功。这也暴露了周王室在军事上的无力。
二、秦国强大,威胁加剧
秦国扩张: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不断侵扰周边诸侯国,包括周王室。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成为天下唯一的霸主。
直接威胁:秦国对周王室的威胁日益加剧,甚至直接派兵攻打西周国。面对这样的威胁,姬延感到无力抵抗,只能选择逃避。
三、个人无奈与抉择
债务缠身:由于伐秦失败,姬延欠下了大量债务。富户们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使得他陷入困境。这种财务上的压力也可能促使他选择逃避。
寻求生路:姬延在面临秦国威胁时,可能认为逃避是唯一的生路。他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寻求庇护,但最终在西周公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秦国。
四、历史评价
姬延作为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其选择逃避秦国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周王室的衰微和无力回天的处境。他的统治时期见证了东周的衰败和灭亡,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综上所述,姬延选择逃避秦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面临着周王室衰落、秦国强大以及个人无奈等困境,最终做出了这一历史性的抉择。
周朝的历史已结束下面就是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和奋六世余烈的大秦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