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作者:传统历史小宋 | 分类: | 字数:6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九十五章 可以等他出来
第194章 可以等他出来
“感情是利用涂节怕血的恐惧,让他亲自杀人,就是让他的恐惧心达到最大。
这样他就会不顾一切的去揭发胡惟庸。
刚好给了我们可乘之机。
如果是咱主动找胡惟庸的事情,难以说服百官,可是让涂节主动揭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是御史中丞,又是胡惟庸的二把手。
这样的人去揭发。
谁也没脾气啊,呵呵呵。”
朱标咂咂嘴:“儿臣建议,涂节举报胡惟庸后,我们先不动手。”
“钓大鱼,先不要甩,要等,等到大鱼筋疲力尽,自动就飘出来了。”
朱元璋:“你是说,让胡惟庸主动攻城?”
“他那点兵力,又人心不稳的,怎么打的下这瓮城?”
朱标:“那父皇可以出去啊。”
……
朱元璋哼了声:“你是盼着咱早死,好上位吧。”
“是不是啊儿子?”
朱标看了他一眼:“是。”
他明白,如果这是唐朝,清朝,或者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那太子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
唯独在洪武朝和明武宗才不担心这些。
为什么呢。
因为在朱元璋的眼里,太子就是长子。
就是自己的继承人。
嫡长子,在农村也一样。
什么好的都给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只有滚蛋的份子。
这是家天下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且太子也没有必要造反,父子两个共用一个班底,权利平分了。
朱标与其说是太子,不如说是二皇帝,比他爹朱元璋就差一个辈分。
俩人权利几乎相同,朱元璋那么重的杀心。
朱标敢在朱元璋气头上?劝他不杀人,换作别的皇子下场如何?
朱标和朱元璋吵架到最后朱元璋有时还会退让一点,朱标因此保了不少人,你猜猜那些大臣将军会?不会因此心怀感激?
事实上咱们再说外部,朱标算是宅心仁厚体恤黎民的太子了,本身就是深得民心的太子。
早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被立为太子之后朱元璋直接把手下将军派去了太子府给太子组建班底。
文官里还有宋濂?之流,可以说天下文武官员最杰出的那批人里,十个里面至少八个和太子关系不错的。
基本人人向着太子爷。
为什么,还不是太子仁慈。
就像你不会和你的领导多说一句话,还不是因为他扣你的工资,经常训斥你还有可能开除你。
但是你会和副领导套近乎。
还不是因为他好说话。
还有家族,也就是宗室。
长兄如父这几个字不是白说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朱标照顾的其他兄弟。
朱标因此在兄弟里威望颇高。
后来秦王闹出那么大的烂摊子?,朱元璋要撤了秦王的王位,还是朱标去给秦王求的情,朱棣敢造反,秦王第一个对朱棣动刀子你信不。
朱标在他兄弟几个是最可靠的。
官员怕朱元璋。
皇子也怕啊。
没有人不怕的,就连马皇后也怕。
唯独朱标不怕。
刚好朱元璋也是最疼爱他的。
到了最后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甚至哭的死去活来。
恨不得拿自己命,换儿子的命。
恨不得自己立刻死,让儿子活过来,你在其他王朝看不到的,因为洪武皇帝是真的不舍得自己这个接班人去死。
马皇后死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伤心过。
他的内心其实早就把朱标当皇帝了。
哪怕儿子要造反当皇帝,他也会放弃兵权让给儿子,可惜老天不愿意留朱标啊。
甚至到了最后,朱元璋自己就是最大的太子党。
朱元璋怕朱标的太子地位不稳,还老给他培植党羽,这在别的朝代是世所罕见的。
甚至到整个东宫都是朝廷忠臣。
有什么事情,先去东宫。
再到乾清宫,他对儿子的信任已经达到顶峰。
对朱元璋来说:别的儿子都是有血缘的臣子,朱标对他来说就是儿子,我打的天下就是你的。
爹给你扫平障碍。
儿子大胆去坐天下。
所以太子死的时候,朱元璋除了痛心。
还有一件事要解决。
那就是太子的党羽怎么办?
杯酒释兵权?
不存在的,利益这东西从来就没有说可以扔掉的。
尤其武将,搞不好就要变天。
太子朱标从坐太子的时候,就有班底了,一直做了②十多年的太子爷。
这是什么概念。
说实话,随便一个人。
就能把赵,捏的死死的。
赵老爷子在太子党的队伍中,连头都不敢抬。
上面随便放个屁,都能把赵老爷子吓出心脏病。
这就是朱元璋的难题。
如果儿子在,别说他蓝玉,就是开国六公算个屁啊。
自己谋划这么久,不就是为了儿子能继位吗。
可偏偏,上天不仁
儿子死了,最好的所以朱雄英也死了。
朱允炆那个废物能震住这些人?
答案是放屁。
所以才会导致后面的大屠杀。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难道是傻吗?
实际上人家此你能多了。
就说东宫,看看人家为儿子选的辅国重臣。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
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
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
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